中国人学英语150年 “秘史”

中国人学英语150年 “秘史”

1958年,高厚堃创办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《英语学习》,当时首期发行量仅为2000册,最高也不过15000册,“文革”期间停刊。1978年复刊后,《英语学习》发行量很快达到50万份,数年后更是猛增到100万份。

复刊后,《英语学习》的主办者沿用了陈毅的题词,并在第二期重刊了陈毅1962年对外语师生的一次讲话。讲话中,除了感慨自己留法时未能有精力学习语言外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还总结了学习外语的意义:“掌握了外语,可以把外国人的长处介绍到中国来提高我们的经济和文化,还可以把我们的革命斗争经验介绍出去。”

1978年的年初,《北京日报》刊登了一篇题为《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》的文章。文中称:“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,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1978年,英语列入高考科目,从此确立了其重要地位。此后的几十年,它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无数中国人的命运。改革开放30余年,从高厚堃到俞敏洪,再到方楠、张立勇,几代“英语人”薪火相传。他们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,也帮助很多人掌握了英语,改变了命运。

21世纪的前10年已经过去,地球村、国际化、全球经济总量第二……这些不争的事实无不昭示着一个趋势:中国已经和全世界融为一体,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去国外留学,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。中国人的英语学习,也从工具时代进入到能力时代。

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,过去150多年间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中国人对待英语的态度有所不同。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中国很多大学采取的是全英文授课,国外的教材刚出版就可以直接拿到国内用于教学,目的是希望快速学习西方技术,快速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情况。也正是在那个时代,尽管国家面临贫困和战争,但也出现了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,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。

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认为,中国国力的增强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提升,其实都跟我们整个国民的英语能力有关系。他说,不是13亿中国人民都要把英语学好,而是中国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一定要学好英语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在下一个发展阶段能否参与国际经济竞争,能否承担世界责任,能否在英语为世界语的全球环境里争取话语权,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。在孙有中看来,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不能因为降低高考英语权重而导致全社会轻视英语的战略误判。

“中国式英语”强烈冲击英语本身

根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最新报告,英语正在经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,究其原因,是它受到了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式英语的强烈冲击——不断吸收新词汇,已使英语成为世界混合语。

中国约有2.5亿民众学习英语,加上日益上升的全球影响力,意味着中国人每天都在制造英文新词。根据报告,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“很久不见”(Long time no see),还有从广东话吃点心的“饮茶”直译过来的“drink tea”等,现已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。又如,中英混合的如“苦力”(coolie)、“台风”(typhoon)等,当这些新命名的单词在网上流通起来时,英文词汇库必然迅速增长。

“全球语言监督”主席帕亚克表示:“令人惊讶的是,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,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!”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,中式英语贡献了5%到20%,超过任何其他来源。这些新词和词组,不用向母语为英语的人士特别解释,也都能被理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墙 字可以怎么组词
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

墙 字可以怎么组词

📅 08-11 👁️ 9140
魔之谷攻略大全
365bet篮球规则

魔之谷攻略大全

📅 07-13 👁️ 2033
觅睿恪无人机怎么样
365bet篮球规则

觅睿恪无人机怎么样

📅 07-21 👁️ 16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