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公务信箱
中央政府 河北省政府 邢台市人大 邢台市政协
 
  首页  |  概况概览  |  政务公开  |  互动交流  |  公众服务  |  专题专栏  
 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
【字体:     发布日期:2015-06-20      
  (杨 午)明永乐二年(1404)的秋天,一队衣衫褴褛的人在官府兵丁押送下出汾河,跨太行,向东迤逦行进。这些人中有白发老者,有垂髫玩童,男人推车挑担,女人挎篮背包。这群人看上去不像是犯了刑律流放的罪人,倒更像是逃荒迁徙,他们每到官府指定之处就要留下一些安家落户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明代声势浩大的18次迁民中的一次。
  在迁徙的人群中,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婆婆着一袭蓝布裙,身上背着一个破包裹,肩上拉着一条绳索,绳索那头系在一辆独轮车上,推车的是一位年方十五六岁的少年。“娘!我们去的这顺德府(今邢台市)善化乡(今平乡县常河镇)还有多远?”说话的这位半大小伙长得玉树临风,剑眉星目,鼻正齿白。“走过十六条大河了,再过两条就该是安家之处,把你子显弟看好,别磕碰着。”“我没事娘,不用管我。”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孩童坐在独轮车上接嘴插话,小手举着迎风吹动的小风车。“大婶儿,咱此去善化乡到那儿了还做邻居,官府给咱牛、籽,不出几年就能熬出个头儿来!”身旁说话这位汉子裹着磕脑儿头巾,身着一领浅蓝罗衫,系一条皂巾,一脸和善之气,他名阎从好,在山西就和君礼一家交好。“君礼还小,遇到事情要多和你阎家兄长商议!”婆婆的话引来推独轮车少年和阎从好两人相互称喏。
  话说一日,这队迁徙人群过了偌大一座城池,城门石刻顺德府。穿城过后,遍地泉湖,芦苇摇曳,莺飞鱼游,好一派江南风光。“娘,娘!咱就住这里吧,不走了不走了,哥哥我要捉鱼!”不管哪个时代,孩童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童趣,永远与忧愁、烦恼不沾边儿。独轮车并没有停下来,只是放慢了速度,众人的心情一样,看到这般景象会舒畅许多,这般美景一扫前几日途中所见萧杀与荒凉,他们怎么会料到这里历史曾是商、后赵等国国都所在地,这里过去的辉煌远非久蔽桃源之民所能知道的,他们又怎知这里几百年间战争不断,杀戮不息,尤其是燕王扫北——靖难之役,朱家叔侄为了皇位之争,几十万大军自北向南、由南而北一轮轮展开拉锯战。兵患再加上水患、旱灾、蝗灾,一连串天灾人祸,造成过去此地繁华都市如今地旷人稀、人烟几断,若非这一眼眼清泉日夜汩汩涌荡洗涤,想必土也是一片血红,水也是一片臭水。
  一行人出得城,顺着一条官道继续东去,日头平西,过了南和县、平乡县城即在眼前,马上就到新家了,在山西大槐树下官丁告诉家人,此来平乡县是一个好地方,秦始皇把巨鹿郡的官邸就建在平乡,这儿还有赵武灵王的行宫……良田沃野,鱼米之乡,听着就让人动心向往,马上就要看到了。想想能不再奔波,能安省下来,建房种田是何等幸福!
  “官家说再行十五里就到了。”阎从好一边帮着杨君礼推着车子一边唠嗑。自山西来,两家人始终走在一块,说话也是最多的,出了门总觉得乡情更亲,说着话也就没了陌生感。这一路翻高岭穿低谷,尽是石头荆棘路,初走这么一条平坦大路实在感到舒坦,这样道路行进十余里实在是容易。他们岂知,这是条古道,乃是秦时驰道,这一段西起襄国(邢台市),经平乡县、宗城县(今威县),东至山东临淄,后经战乱洪灾几近废毁,在隋时挖运河、开御道,交通恢复发展。杨君礼、阎从好他们脚下这条东西大路自隋起经唐宋辽金元诸代,一直是政治、军事、经济的主要通道。半晌功夫,官丁喝住,手持文书点卯:善化乡已到,姚德时户、骆大堂户、王金贵户、郭九韶户、杨二户、常氏户、杨君礼户、阎从好户……
  验过凭照,地方官员发过川资,领诸户指点落脚安家之地,这里却和白天看到的城池不同,满目荒凉,看不到一点植物颜色,倒是地上白茫茫一片,盐碱蓬、红荆条在秋风中瑟瑟摇动,旷野田地久无人打理,水冲风蚀愈发显得萧杀。
  此时已是秋残冬初时分,杨君礼和阎从好两家人在这条东西古官道北侧择地,是夜架起柴锅,饭香混着炊烟的味道让人感到温暖。天上皎皎明月,清辉映衬遍地更加光亮,千里同明月,更添思乡情。寂静的月夜里,忽然传来嘤嘤哭声。“娘,你去看下,阎家嫂子又哭了。”杨君礼喊了正在月光下煮饭的老妇。“他嫂哇,怎么能老哭呢?从山西这一路来有多少眼泪也哭干了,家里都能过,别挂心不下了……”初冬的夜里,身在异乡,两个妇道人家感情更加细腻,有个人说说话遣散了不少愁绪。“婶儿,你这么说说话我心里好多了,你家叔他们也是这么硬生生拆散啊!”“有啥法呀,老头子和我那大儿留在山西老家算个根儿,我又不放心这两个小儿出来这么远,就跟着来了。”两个人说着说着哭一阵,你安慰我我安慰你,就这么硬挨过这思亲断肠夜。
  阎、杨两家相临修舍盖屋,劈草垦田,虽说日子过得清淡,倒也安省。翌年初夏五月,草长莺飞。一日,阎从好招呼君礼,去大河点种高粱。这条大河宽数丈,堤高平地数尺,缓坡而下,倒是土壤优于其他地方。河边有一石碑,篆刻古漳二字。晌午时分,家人送来饼子开水,杨君礼就和阎从好坐在地头儿。杨君礼望着这来自山西的滔滔浑水奔腾,思想着来这儿也有半年余了,山西老父亲和大哥日子过得可安好?越想越迫切,回家展纸提笔修书信一封,久念深切云云。
  越二年,官府诏编里社,各户登记造黄册,村需立名。阎从好找到君礼荐议:“君礼能识文断字,以杨屯立村也好让后生继续耕读传家之风。”君礼闻听断然不从,推辞道:“阎大哥见多识广,凡两户涉及官事还得兄长出面操持!”杨君礼母亲也是劝阎莫再推辞: “看我这般孤儿寡母,你阎家兄长如此照顾,君礼、子显自当恩记”。自此杨、阎两家生存居所定名为阎家屯村,杨君礼立为杨氏祖,阎从好立为阎氏祖,杨、阎两家和睦相处,互帮互助,世代效仿,友善成风。
  又过数载,两户人家人丁兴旺,枝繁叶茂,历史上倒也出现过家族析居,但并非手足情伤、同胞反目,而是随当时风气,为求生计,为从官府多领一些生产、生活资料。移民采取父子分立门户、伯仲分家而居、祖孙各建一村的办法获取生产、生活必需品,为自身生存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如此做法,即出现了今日大门、二门、三门散居各处,嫡支庶支难续同族家谱,上下辈分相差两代、三代、数代的奇特现象。
  有史载,阎家先析户搬至该村东北二里立庄,名阎庄村,为区别其他阎庄村名,人们称常阎庄,即现在的常河镇阎(今通常写成“闫”)庄;杨君礼弟弟杨君敬搬迁至任县邢湾立村,名杨家庄。村里老人讲,过去两地杨氏后人每到清明都来祖坟墓地添土敬香。近两年阎家屯杨氏和任县杨庄杨氏后人相互走动频繁,共念祖恩,同续亲情。
  岁月荏苒,沧海桑田。古漳自周至明流经近两千年,已断流沉沙。这方盐碱地几经建国初土地整改不再盐碱,那条东西古道现如今几经修整,数次加宽。现又添一邢临高速,邯黄铁路也已通车;六百年间,村里杨、阎两户人家生息繁衍现已达千户,杨、阎两大姓氏族人秉承家风倒是一成不变,和睦相处,互帮互助蔚然成风。
 
 
关于本站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 | 旧版回顾
本网站由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邢台市经济信息中心承建
冀ICP备字030719号